- 明琦¢大米
-
民以食为天,食以米为先(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明琦家庭农场)||(制作:倾城之恋)
时间:2017-12-24 20:45:32 作者:倾城之恋 来源:倾城音画网 浏览:291 评论:0内容摘要: ✪ 编者按: 如此“膏腴”之地为世界黄金水稻种植区。高纬度一年一季的精耕细作,荟萃农人几十年的土地智慧,国家一级稻种的选择,无污染嫩江水的灌溉,决定了白城大米的饱满和稀缺。白城市洮北区明琦家庭农场弱碱性米 大米,弱碱大米,颗粒饱满,色泽青白,尚未煮熟就带有一种浓郁...✪ 编者按:
如此“膏腴”之地为世界黄金水稻种植区。高纬度一年一季的精耕细作,荟萃农人几十年的土地智慧,国家一级稻种的选择,无污染嫩江水的灌溉,决定了白城大米的饱满和稀缺。白城市洮北区明琦家庭农场弱碱性米 大米,弱碱大米,颗粒饱满,色泽青白,尚未煮熟就带有一种浓郁的米香,成饭后,颗粒分明,油光亮泽,入口绵中带韧,筋道醇香,剩饭不回生,自然的弱碱性,对中和人体胃酸效果极佳。
☜▪▪▪☉▁▁▁欢迎欣赏▁▁▁☉▪▪▪☞
稻米在中国文化 考古发掘的实物证实,中华民族栽植水稻的历史至少可上溯到7000年以前。早在神农时代,古籍《管子》中就有关于神农带领先民种植五谷的记载。后发展至殷商时代,我国栽种水稻的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到西周时期,稻米已发展成为贵族宴食上的常见食物。此后,伴随着人们稻作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稻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特别是从汉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系统建立以后,更是如此。 时代的发展,促使稻米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从最基本的饮食、生活到精神上的文字、诗歌、俗语乃至宗教等等,姿态万千,包罗万象,形成了独具中华特色的稻米风俗文化。
“民以食为天,食以米为先”。特别是居住在长江以南的居民,米饭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重要主食,所以在饮食方面,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稻米文化。为表达对主食的尊重,人们常常选在春节这样时序交接的重要时刻,以大米为原料制作具有象征意义的“年夜饭”。
如年糕、发糕,以及后来的元宵、粽子、清明团子、糍粑、米酒等众多的食物品种,并赋予它们不同的含义。在闽南地区有一首流传甚广的歌谣:年糕过年,发糕发钱,菜包包金,菜头糕吃点心。充满着对新的一年发财、如意的祈愿。而在中国台湾地区每逢过年之时,就会在神案上供奉米饭,人们称这种饭为“春饭”,“春”与“剩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粮之意;而年糕则取“糕”与“高”同音谐义,祈求年年高升。
在生活方面,稻米对人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婚庆嫁娶、添丁增口之时。相传在古代,每逢人们结婚的时候,亲朋好友都会在新人的洞房里放上一对米袋,里面还要再放九个铜钱,寓意代代有米,新人以后有吃有喝,吃穿不愁。此外,若有夫妻生下男孩,为了表示庆祝,会在孩子满月时赠送米饭给亲朋好友。
稻米在文字方面的影响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博大深厚,而在诗歌、俗语方面的发力则更是意味深长。从妇孺皆知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巧妙比喻;从文雅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到通俗的“一样米养百样人”。稻米文化在诗歌、俗语方面的这种影响不胜枚举,且意远境长。
除此,稻米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影响也从未间断。时至今日,那些用于古代皇帝祭祀的场所仍保存完好就是有力的证明,如北京先农坛的稻田,杭州玉皇山下南宋时期的“八卦田”。少数民族也有类似的祭祀。在畲族,每年稻谷黄而未熟时,要用少量的新米做成米饭,置于神龛上,插上香火请神仙和祖先“尝新米”。几千年来,这种信仰已深深烙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
如今,盛唐已远去,大米犹还在。源自东北平原的吉林大米,仍续写着“民以食为天”的传奇,其意义也早已超越裹腹和纳贡的功能,成为一种品质生活的象征。这是大道至简、厚德载物的信仰,也是返璞归真、得到放下的淡然。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吉林省白城市,白城市洮北区明琦家庭农场弱碱性米大米的文化背景~
早在200多万年前,白城及所在周边地区被称为古松辽大湖。大湖流域,水源充足,气候湿润,植物茂盛,动物多样,水中鱼虾嬉戏,沿岸草木茂盛,陆地动物多样,宛如人间仙境。
历史迁移,沧桑巨变。古大湖消失,形成了今天泡沼纵横、河湖连通的草原湿地地貌,浸润造就了独特的苏打碱土地。
千百年来,在这块热土上,古代先民结庐而居,聚族而娱,逐草而牧,围湖而鱼。
风吹草低见牛羊,马头琴奏曲高亢。“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掉进砂锅里”。
“美在原始,贵在天然”的自然环境繁衍了汉书文化,引来了辽圣宗捺钵捕鱼,驰骋了“一代天骄”弯弓射雕,更演绎了无数“闯关东”拓荒者美好的暇思。
自然环境篇
由于开发建设历史晚,白城至今仍然保持着“天蓝、云白、地绿、水清、气爽”的优质生态环境。
优越的自然环境,为白城成为 “生态、安全、营养、健康、绿色”稻米产业基地提供了基础保障。
区域位置优越
位于北纬44度至46度之间的世界黄金粮食生产带,是世界公认的优质水稻生产地域。
碱性土壤品质
差异化气候
日照充足,高达3000小时左右,昼夜温差大,可达13-14度,两项指标均居吉林省各市州之首;生长期长,最长可达159天,为生产优质水稻提供了独特的气候条件。
湿地被素称为地球之肾。在全市境内,白城人自豪地拥有1,050万亩世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居于全省首位。拥有嫩江、洮儿河等8条主要河流,10座水库,700余处大小泡沼,2个大型灌区,水资源丰富、营养充足,为水稻生长涵养了水源。
开拓创业篇
吉林省白城市农业大规模开发始于清末民初。清光绪末年,东北驰禁放荒,关内大批流民涌入,大面积垦荒种地。
“九一八”事变以后,韩国稻农及日本 “满洲拓殖股份公司”成员开始在白城苏打碱化盐渍土区利用自然河道,垒坝修堤拦河,控水蓄水,试种水田。
新中国成立后,翻身农民纷纷尝试水稻种植,由于特殊的碱性土壤品质,水稻种植扎根难问题一直没有解决。1982年,镇赉县丹岱公社社员牛永贵采用放水洗碱的办法种植水稻取得初步成功。
白城市大面积种植水稻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先后开发水田33.3万亩,完成投资1.6亿元。
到二十世纪初,水田开发和水稻种植面积快速增长,2016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已占全省20%。2017年,实际水稻种植面积将超过300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省水稻生产第一大市。
在曾经是土壤盐碱化,“碱疙瘩”遍布的贫瘠土地上,白城人民勤勤不辍的耕耘,生生不息的造梦,通过数十年的低洼易涝地、盐碱地、弃耕地改良治理,大面积种植推广水稻,终于使昔日的“贫瘠地”变成了现在的“米粮川”。
如此“膏腴”之地为世界黄金水稻种植区。高纬度一年一季的精耕细作,荟萃农人几十年的土地智慧,国家一级稻种的选择,无污染嫩江水的灌溉,决定了白城大米的饱满和稀缺。白城市洮北区明琦家庭农场弱碱性 大米,弱碱大米,颗粒饱满,色泽青白,尚未煮熟就带有一种浓郁的米香,成饭后,颗粒分明,油光亮泽,入口绵中带韧,筋道醇香,剩饭不回生,自然的弱碱性,对中和人体胃酸效果极佳。
编辑:倾城之恋2017--12--24
- 相关评论
- 友情链接
-
文章管理系统 |